|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气动马达网 >> 气动马达信息 >> 气动马达技术 >> 气动马达技术信息 >> 正文 |
中国坦克修理大幅提升 气动拆装机械手全面应用 |
|
7月中旬,记者在济南军区某坦克修理大队采访时看到,随着一种自动化“气动拆装机械手”投入使用,以往抡大锤拆装坦克履带的场面不复存在,一把用了近30年的大铁锤被官兵们披红戴花“请”进了荣誉室。
“‘气动拆装机械手’的广泛运用,仅仅是我们大队实现修理信息化的一个缩影。”贾高工指着修理车间其他新型设备对记者说,有了这些“宝贝”,装甲装备修理作业基本实现了信息采集自动化、生产管理可视化、维修管理精确化、辅助决策智能化。记者在现场观看了请领修理器材的演示。轻点鼠标,器材申请报告瞬间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发送到机关业务部门审批。3分钟后,仓库器材收发员接到了收发通知,迅速启动自动巷道机定位、拣选器材,其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之高令人赞叹。 修理手段的“信息化升级”,折射出我军装备保障能力的大幅跃升。“不光我们大队维修保障硬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作为军区装甲专业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我多次参加总部和军区组织的各种会议和观摩活动,看到全军上下都在围绕加快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转变,积极创新保障手段和保障模式。”贾高工深有感触地说,从故障智能诊断、远程会诊等手段的创新,到云计算、军事物联网的大规模推广,从各种野战综合抢修车的配套,到军企民“三位一体”联合保障模式在各种大型演习中的应用,我军装备保障在信息化、精确化和军民一体化保障道路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跨越式发展。 贾高工告诉记者,这几年军区围绕装备“营区精修、野外快修、战场抢修”,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先后有49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荣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70%以上的革新成果有力地促进了作战保障能力的提高。 去年,军区装备系统举行大比武,官兵们借助自主研发的各种科技创新保障手段,连连打破军区纪录:坦克主部件12分钟更换完毕,车辆轮胎中弹不到两分钟便“起死回生”,新型防空导弹计算机程序丢失,一名操作手利用研发的便携式程序录入器与发射制导车对接,不到5分钟便完成程序的重新输入…… ★新闻延伸 ■“油乎乎、黑乎乎、脏乎乎”,这是一直以来人们对坦克修理工的印象。如今,置身这个大队现代化的坦克修理车间,多年形成的这一固化印象不见了:计算机中央控制实时监控系统、热加工机器人等高度自动化的作业终端设备,引进开发的修理污水处理系统,使过去那种一身油污一身汗的修理工形象,变成了现在干净整洁的“技术蓝领”。 ■窥一斑而知全豹。近年来,高科技迅猛发展和信息化装备大量列装,我军装备维修保障手段和模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在军网上搜索最近10年有关新闻,一个个反映装备维修发展“足迹”的词语跃然眼前。从“装备维修不出岛”到“不解体检测”,从“网上远程技术会诊”到“绿色修理”,我军装备维修保障手段初步实现了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维修保障网络已初步形成了全疆域覆盖。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网站导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