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气动马达网 >> 气动马达信息 >> 气动行业资讯 >> 其它气动信息 >> 正文 |
温州制造的真实困境 |
|
能够制造出全球最具竞争力商品的温州却无法留住赖以生存的利润,这看起来有些奇怪——这个中国制造的勃兴之地在过去20年中已经成为全球最成功的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而现在却有数以百计家工厂弃之而去。 作为温州市附近有“中国电器之都”美名的柳市镇的一家铜加工小企业主,罗太渴望有这样的生意了。 但仅仅两个小时后,罗又一次遭到了打击,采购商在8点打来电话,要求维持以往的价格,而且希望能够将货款推迟一个月。罗接完电话,在那里发呆,不断打哈欠…… 在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温州以及长三角地带,这样的故事有可能每天都在上演。 “形同割肉,我们深陷其中,却无能为力。”华通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成文说。华通机电是国内最大的机电产品制造商之一,2007年销售额是36.3亿元,并有接近7000万美元的出口。他随手拿起桌子上的断路器对记者说,“10年前的价格甚至比现在的还要高。”这意味着华通机电一年的利润实际远远低于预期。在一次广交会上,他看到一个蜡烛企业推出造型新颖的蜡烛,三颗蜡烛利润就超过3美元,当时他感慨,相比之下,自己还处在利润生死线上。 价格战的恶性循环 尽管如此,罗斌每天还是在工厂呆很长时间,跟手下的工人们一样卖力干活。 这种体制性弱点在眼下的温州商业模式中愈发明显。 对罗斌们来说,观察位于柳市镇中心的正泰、德力西的一举一动似乎是更重要的事情。 在罗的眼中,大佬们通常会成为抢食者。每当新一轮集体降价或提价开始,德力西总是逆向而动。“这等于把我们逼迫到火山口上,如果算上经销商的返点,我怀疑这样的价格甚至连保本都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 浙江省电器行业协会秘书长胡里本曾试图充当中间的利益仲裁者和调解人。他最后发现这么做是徒劳的——多数企业家相信赚钱是自己的天赋,与他人无关。 这意味着温州制造业正面临着一种奇怪的现象:各种成本都在不断上升,但销售价格却因为恶性竞争而不断下降。事实上不仅在低压电器行业,温州其他代表性行业,如鞋和服装,同样如此。 林友平就是见证者。一年前,他在温州火车站站前以每月4500元的价格租赁下40平方米的店面经营皮鞋生意,这里人潮涌动,应该是一个只赚不赔的买卖,但是在春节过后,他发现周围的商家都开始打起折来,多数只有不到6折。在他的周围盘亘着康奈、意尔康、吉尔达、奥康等品牌都在进行集体抛售,一双平时在300元左右的鞋子,通常只卖150元。在超过4000家制鞋企业中,林的这个店面只不过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鱼。“这些更低价格的鞋子很快让我顶不住了。”林说。 不难看出更大的隐忧已经开始出现——以生产中高档鞋为主的珠三角地区的鞋类企业倒闭近千家,倒闭企业的客户开始将订单转至温州鞋企。 “一年比一年艰难。”温州丑鸭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潘跃说。在过去的几个月,他的公司只有一半的货款到。他坦言,“明年可能一半的应收款都不能到位,而且这种趋势将持续下去”。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网站导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