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气动马达网 >> 气动马达信息 >> 马达技术 >> 正文 |
对我国气动行业标准工作的一些思考 |
|
这次很遗憾,不能亲自参加会议,但是,我从大会的议程得知,会议要讨论的内容很多,都是行业内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讨论,做出决定。有些提案,还需要大家认真的研究考虑,参加会议的代表,都是行业内的专家,我想会议一定能有满意的结果和收获,经过努力,会议一定会取得成功。 我虽然未能参加会议,但对今后国内气动行业标准工作的发展,还是很关心的,会前标委会陈明主任与我通电话,大家谈到今后的标准化工作,共同感觉是“任重道远”,即从我国行业的当前实际出发,对长远任务要有所思考。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在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产品的技术水准等方面,确实与国际上知名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行业目前的产品来看,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是很多,或曰很少。真正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过得硬的也不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的竞争力除了价格便宜外,其他就很少。这些问题如果是在行业发展的初始阶段,还可以说,难以避免,可以仿制,可以引进,可以效仿。但是中国的气动行业,如果说是从改革开放后才蓬勃发展的,也已经有了30年历史,有些企业发展较晚,也有20年历史了,如果现在仍旧在初始阶段徘徊,仍然处在原始的模仿阶段,恐怕就说不过去了。以日本为例,日本气动工业是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的,当时日本有一个“机械振兴法”,气动元件的制造,也是从引进技术开始的,从美国,德国引进制造技术,但是,到了80-90年代,日本企业大多有了自己设计和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这大约用了20多年的时间。现今日本气动行业经过国内及国外的剧烈竞争,很多企业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剩下的企业,已经成为国际名牌和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了(如SMC)。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促进了日本的企业发展呢,我认为有几个因素起了很大作用。 第一,就是市场竞争机制,记得在80年代,日本气动行业如雨后春笋,企业数量很多,产品也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但是经过几十年剧烈的市场竞争,到目前所剩下的知名气动企业已经比过去减少很多了。一些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发展壮大了,而一些企业则销声匿迹了,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巨大变化,这就是“竞争”,为了竞争,企业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是自我创新能力,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例如SMC有庞大的研究开发机构和技术人员,有大量的科研经费投入,企业利用股票上市筹集资金,致使SMC企业特点是产品品种齐全,相互配套,价格合理,相对便宜,而产品的技术指标(或曰标准),是根据用户要求和市场的需要制定的,能充分满足用户需求,适合多数用户的需要。因此很快在日本的气动行业具有了突出的地位,今天已经成为全球型企业。 第二,气动标准化工作无疑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日本的标准最初是JIS标准,即日本工业标准,很多老同志可能对日本的标准较熟悉,中国最初的气动标准,也是参考了日本的标准制定的,现在看来当时的日本标准所定的指标也不是很高,但是日本的企业必须遵守和执行的,不达标准是不能出厂的,现在看来,当时日本的JIS标准尽管不是很完善,也不是很先进,但是却为当时的日本气动工业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也就是,凡是要生产气动元件的企业,必须要达到起码的标准要求,如果企业要进步,要超出其他企业,则必须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提高标准的指标,因此日本的气动行业是在较为扎实的基础上起步的,所以才有今天的局面。反过头来,看中国,70-80年代,我们也效仿日本制定了很多标准和产品质量分等规定,当时的工厂也是要达标才能出厂的,应当说这对刚刚起步的中国气动行业,起了较好作用。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质量监督的工作被削弱了,企业生产产品的技术指标逐渐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自行其是,市场竞争过程中,标准的地位随之下降了,企业竞争的手段,主要是价格和其他因素,生产者开始忽视质量,甚至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有一段时间,标准工作,受不到重视,新建企业甚至没有标准也可以进行生产,这是我们在气动标准化工作中走过的一段弯路。现在看来,有些还需补课。 第三,日本以及中国,气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都遇到了大好时机,或曰大好环境,即都是遇到了科技大发展的年代,遇到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周期,这样,气动技术应运而生,有了用武之地,相互促进,才有了发展的可能。 以上几点,无非是想说明,气动行业的发展和标准工作是密切相关的,产品要发展,相应的技术和制造标准应当相应的提高,这就要有一批人员做相应的工作。前面讲到,这些年,我们在标准的研究、制定、贯彻、执行等方面,都有所忽视,致使我们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都受到了制约,那么,下一步应该如何做呢,有几个不成熟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我们现在标委会及秘书处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国际标准的贯彻和执行方面,这些工作量很大,同时需要很多经费,这也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但是如果把这些标准内容拿来仔细分类,就会发现,其中多数是属于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如安全、环保),或检测方法标准,真正涉及产品技术参数的不多。这里原因很简单,因为涉及技术参数或试验曲线的标准,往往是企业的核心机密,一般是不会公开的,国外的企业针对不同的系列,不同的用户、不同的使用环境会规定不同的技术指标或参数,选择不同的材料、制造工艺,影响到制造成本,因此是保密的,各厂家也是不相同的。所以,从国际标准的角度,很难制定统一的参数标准,因为这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国外企业大多是根据用户使用要求,或环境、安全要求,先预定出各项指标和标准,然后再进行设计、制造和试验。最后,以达到预定要求为目的,如果达到了,就是创新完成。而在这过程中,企业对该产品,具有了自己的“企业标准”。 但是中国情况有所不同,由于过去在较长时间内,标准的制定是政府部门的事情(由标委会完成),所以企业对自己制定“企业标准”这件事长期缺位,再加上企业产品很少是独立自主开发的,所以没有必要在制造过程中,必须具有自己的“企业标准”,如不进行二次开发,经常采用的还是以前的老标准,近年来,因为新国家(国际)标准中,已经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而老标准已经宣布过期或作废了(不再合法),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特殊和矛盾的状态,企业要生产,监督机构要检测,但没有合法的指标,这个问题成了目前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 如何解决,我的看法,是不能再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即由标委会制定或修订一套产品技术参数标准,让各厂去执行,这条路走不通也不现实,唯一的办法是培养企业的能力,提高企业的认识,使企业明白,企业要发展,要创新,必须要有自己研究、制定、执行产品标准的能力,这是企业真正的看家本领,只有有了这个能力,才能够进行创新和开发。而在现阶段,有些企业还不完全具备这个条件,或没人才,或没设备,这要自己慢慢的去创造。而标委会的工作,则是督促、帮助和指导。企业有困难,可以向标委会咨询,标委会的专家们,可以上门指导和帮助。只有认真的坚持去做,才能形成全行业有一批技术人员和专家关心产品水平不断提高和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局面。 另外一点想法,就是气动行业需要许多相关行业进行配套,如气缸缸筒、密封圈、弹簧、活塞杆、紧固件、电磁铁及各种原材料、润滑脂等,这些配套件不是气动元件厂生产的,但却是几乎每天都在采用的,它们的性能极大地影响着气动元件的质量和可靠性。作为气动行业标委会,也应当关心这些配套件的标准和性能参数,这就涉及到配套件的“采购标准’问题,也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事情。能否组织生产各类产品的企业,按专业分组,起草、制订”配套件采购标准“,推荐给气动企业和配套件供应企业使用。这对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大有好处。 气动行业的标准工作要发展和加强,专靠标委会和秘书处的力量使不够的,必须发动企业搞标准工作的技术人员、检测人员共同来关心标准工作的各个方面,出谋划策,提出各种课题,共同研讨,包括对原有标准提出改进建议,对参数指标测试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加强标准信息的交流与沟通,适当时候召开标准技术研讨会,表彰对标准工作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员等,利用当前行业蓬勃向上的大好形势,使我国气动标准化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创造标准工作新局面。 以上供参考。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网站导航 | | |||
|